昆山,总是第一名!
说起昆山,外界的深刻印象一定包括,昆山拿下了N个“第一”。2025年,昆山再度包揽综合实力、绿色发展、投资潜力、科技创新、新型城市化质量“五个第一”,是当之无愧的“中国第一县”。
说起昆山,外界的深刻印象一定包括,昆山拿下了N个“第一”。2025年,昆山再度包揽综合实力、绿色发展、投资潜力、科技创新、新型城市化质量“五个第一”,是当之无愧的“中国第一县”。
尤其那期请来“新晋网红+实力派”张凌赫的《向往的生活8》,一集刚上线24小时,就突破了8000万的播放量。
都知道哈,每年这个季节的海鲜品类中,最受欢迎的就是大闸蟹,尤其是阳澄湖大闸蟹,出了名的好。但你们不知道的是,买蟹背后也有各种套路。
每年金秋时节,“阳澄湖大闸蟹”几个字就如同美味的代名词,占据了无数食客的购物车和餐桌。但看似只要到了阳澄湖、挑几只活蹦乱跳的螃蟹就万事大吉,实则未必如此简单。
我扫了蟹扣,跳出养殖塘口编号,忽然觉得这串数字比蟹黄还值钱——它替我说了一句平时开不了口的“谢谢”。
摊主老李指着牌子,三两重的母蟹标价“30元一只”,这价格比去年低了快三成。可他守了一上午,看热闹问价的不少,真正掏钱的没几个。角落里,往年用来捆螃蟹的麻绳都快积了灰。
肝胰腺都没长好,膏黄稀得像隔夜豆浆,腥味重到煮三锅水都压不住。
我那天早上在苏州早市逛了一圈,摊主手里绕着绳子,眉头也跟着一拧一拧,招呼声比往年少得多。往来的人多是看看就走,不掏钱的比掏钱的多。一个卖蟹的递给我一只三两重的母蟹,说现在三两的母蟹卖31块,比去年便宜三成。他叹气道,过去一天能卖八十只,现在连四十只都很费劲。摊
大闸蟹价格暴跌,消费者却不买账最近,苏州的水产市场上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:大闸蟹的价格已经跌到“白菜价”,但却鲜有人问津。以往这个时候,买蟹的人总是排起长龙,而今年的摊主们却面临着冷清的生意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差?
三两重的母蟹挂着"30元一只"的牌子,比去年便宜了三成,可摊主守半天,问价的多,掏钱的少。
记得以前的假货还停留在"奥利给"、"六个核弹"这种低级阶段,一眼就能识破。可现在呢?造假手段越来越高明,连普通牌子都有人仿冒。
立秋一过,气温微凉,桂花飘香,正是大闸蟹最肥美的季节。对于中国人来说,吃蟹不仅是一场味觉盛宴,更是一种深植于秋天的仪式感——夏天的味道是小龙虾的麻辣鲜香,而秋天,则属于那一口蟹膏流油的甘润与细腻。
秋风一吹,本该是大闸蟹“横行霸道”餐桌的季节,可今年的蟹市却透着一股诡异的冷清——菜市场里三两公蟹论斤卖才28块,超市里单只母蟹甚至跌到15块以内,这价格比不少青菜都便宜,妥妥的“白菜价”没错了。可即便如此,商贩们还是守着成筐的螃蟹发愁,直播间里主播喊破
上周苏州葑门横街早市,三两只母蟹卖三十块,比去年便宜了一半,摊主周师傅说,以前一天能卖八十只,现在就剩四十只,上海江阳水产、南京惠民桥市场也一样,价格跌到五年最低,人却越去越少,大家不是嫌贵,是觉得不划算。
往年国庆前夜,苏州阳澄湖边的码头灯火通明,货车排队装蟹,如今冷清得像散场后的剧场。
引言:一群浙江同乡,在全国高速上做“隐秘生意”,靠着“收割”过路车,搞出了万亿级市场。
秋风掠过固城湖的芦苇荡,蟹香顺着秦淮河漫进南京城的街巷。科巷菜场里,摊主扯开草绳露出青背白肚的蟹身,顾客张口便问"是固城湖的不";新街口金鹰专柜前,印着地理标志的礼盒堆成小山,扫码就能追溯到其塘口信息。作为跑了二十多年民生线的老记,亲眼见证了这曾被阳澄湖光环遮
2022年3月,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一纸“红头文件”,将“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水云边大闸蟹有限公司”逐出会员体系,明令剥夺其使用“阳澄湖大闸蟹”地理标志的资格。法定代表人周友红旗下的企业,就此成为行业“违规典型”。
10月23日,新黄河客户端刊发《被阳澄湖协会除名的“周氏系”公司,又如何重回了理事席?》,对周氏水产核心关联公司在2022年被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(下称“协会”)发文开除后,又在两年后以另一分公司名义重回协会并成为“常务理事单位”的现象提出疑问。
近日,浦东新区消保委收到消费者陈女士的投诉,她通过直播间购买某品牌的大闸蟹,商品页面标注“公蟹4两、母蟹3.5两,共8只,总价368元”。收货后,陈女士发现捆绑螃蟹的粗绳浸水增重,解绳后实际蟹重仅为标称的60%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其中2只母蟹死亡,剩余螃蟹肉质松